创建上海市特色高中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举。学校以“立信兴艺、成人成才”为办学理念,以“艺术人生、奠基未来”为特色,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为目标指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值此“创建”之际,做阶段性成果梳理,一则回顾既往,总结经验教训;二则展望未来,引领学校朝着特色目标奋进。
一、问题聚焦与创建背景
(一)时代使命为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6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在“人文底蕴”要点中提出“审美情趣”,明确指出:“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到19岁这个区间,这个区间是学生从青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间阶段。在这个合适的时间,艺术教育不仅可以让高中生体验他们所需要的审美活动需求,也可以通过当代艺术活动,完善他们的心智。时代的使命、学生的特点指明了学校的育人方向,也为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二)学校办学积淀为特色建设指明了方向
2000年前后,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学校发展一度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2004年,在借鉴全市其他区县同类学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以美术教育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扬长避短,积极参加艺术类高考。多年来,美术考生规模逐渐扩大,由原来的2个平行班发展到如今的7个平行班。学校本科录取人数逐年提升,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声誉。同时,学校美术特色教育有十多年的积淀,在艺术教育管理、艺术师资储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学校现有六名美术教师,由于多年美术高考的教学,他们美术功底深厚。学校在艺术教学管理方面,也已经有多年的经验。同时,学校几年来坚持推进群体共读活动,引领教师除了阅读教育教学专业类书籍,还包括一些人文修养类的书籍,在几年的坚持下,教师群体人文素养较高,这为教师开发“泛艺术”课程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师生的发展需求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必然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与创建特色学校,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外在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发展,满足不同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的学生”。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师生的发展,学校原来的办学理念是“三信立校、自强育人”,学校一直将建立师生相互信任、发展信心、成长信念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希望通过坚守“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错位发展”的目标。因此,借助学校特色高中建设的契机,立足学校现状,深挖学校办学经验,将“艺术人生”作为学校特色建设是当前学校发展中的必然使命。
二、办学理念与特色定位
(一)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即办学的理论和观念。秉着传承与发展的目的,学校对原有办学理念“三信立校、自强育人”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界定,现表述为:“立信兴艺、成人成才”。
立信:“信”即诚信,是做人的道德规范。“立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校阐释,同时包含传承自“三信立校”的“信”,使师生对自己有信心,社会对学校有信任,学校对特色发展有信念。
兴艺:“艺”即美术、文学、影视等泛艺术形式。“兴艺”即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厚植艺术细胞、培育艺术素养。提升师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成人成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奠基幸福人生。
对标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我们将二者关系界定为:立信兴艺是特色建设的前提与抓手,成人成才是特色发展的结果。
(二)特色定位
2017年11月23日,在杨浦区上海体院附中高中特色创建展示活动中,市教委有关领导公布了“上海市第三批特色高中创建入围学校”,我校获得入围资格,成为上海市特色化高中建设第三批项目学校。在成为项目学校的一年多时间内,学校对特色主题、目标定位等进行了多轮的修订和整理,现表述如下。
艺术人生:通过艺术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社团化,形成凸显、渗透审美素养的泛艺术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特色目标: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为未来健康、美好人生积淀艺术素养。
三、全面构建“泛艺术”校本课程群
(一)课程架构
1.指导思想
学校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文件精神,立足美术特色校情,挖掘美术教学内涵,扩展艺术实践体验,将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构筑“基础学科艺术人生渗透课程”、“艺术人生拓展课程”、“艺术人生探究体验课程”的“泛艺术”课程群,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选择,指引学生人生生涯规划方向,敦促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花,彰显和弘扬学校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2.课程目标
学校严格执行上海市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在落实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的同时将“泛艺术”课程群纳入整个学校课程框架体系,考虑学生已有基础、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素养。
3.整体架构
学校逐步明晰以艺术人生统领特色创建的发展思路,在理念确立与内涵阐释的基础上,不断付诸于具体行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改进,学校基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立足于三类课程,分层、分步、有序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进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以艺术来濡染心灵、追求审美情趣的一生”为核心的特色育人课程体系(图1),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丰富多样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以便更好地实现学校特色培育目标。
实施时,一方面由基础型课程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合理挖掘、有机渗透艺术人生的内涵。语文、历史、政治、英语等学科则发挥先行效能,并通过在学科教学中落实艺术人生的探究,寻找艺术人生与学科教育的结合点。另一方面通过多维度和渐进式的开发和优化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发挥特色教师专长,逐步完善特色课程建设。同时每学期组织全校范围的专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如艺术节是学生参加特色课程的成果展示,是学生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创造能力的舞台。经典诵读则回归传统,聚焦经典,学生们带着责任、变化、梦想、激情、感动、遗憾等充满力量的作品,走进春风里,品味经典、述说成长、诠释理解、分享感悟、传递力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
1.课程设置
将基于审美情趣素养的“泛艺术”特色课程群建设分解为三个子目标:一是普及艺术知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审美能力;二是开展艺术创作与体验,让学生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三是拓宽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习惯。基于此三个子目标,形成了四类特色课程群。
(1)艺术知识课程群
基于学校美术教育,设置了“速写、素描、色彩”类美术课程。超越美术教育,设置了“音乐、播音、主持、衍纸、扎染、诗词”等特色课程。以拓展与研究的形式实施。
(2)艺术能力课程群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表达与创新能力,设置了“篆刻实践、陶艺制作、服装设计、定格动画、青春舞曲、影视表演、首饰设计”等特色课程。以艺术欣赏与体验的形式实施。
(3)艺术实践课程群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意表现并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设置了“艺术写生”、“艺术节”、“经典诵读”、“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特色课程。以专题活动的形式实施。
(4)审美习惯课程群
为了让学生形成持续的审美意识和习惯,设置了“大艺术讲座”、“人性之美”、“哲学与人生”等特色课程。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实施。
2.课程实施
在保证国家规定课时的前提下,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实施“泛艺术”特色课程,有序开展,学校形成了以高一、高二年级的特色课程表。
表1 学校特色课程安排表
节次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第1节 ~ 第8节 |
基础型课程 |
基础型课程 (高一美术专业课) |
基础型课程 |
基础型课程 (高二美术专业课) |
基础型课程 |
长课时 |
艺术拓展和研究 |
(高一) 艺术欣赏与体验 |
(高二) 艺术欣赏与体验 |
大艺术讲座/社团活动 |
|
(1)艺术拓展和研究
安排在周一实施,高一、高二各开设9门课程,涉及文学、音乐、影视、文化、历史、哲学、信息技术等7个门类的课程,执教教师以学校基础型课程科目教师为主,依托基础型课程自主开发,丰富和拓宽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学生提供课内外知识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机会。
(2)艺术欣赏与体验
高一年级安排在周二、高二年级安排在周三实施,以学校美术以及外聘艺术专业教师为主要执教者。如民族扎染、衍纸艺术、首饰设计、播音主持、评弹艺术等,本学期共设置了18门,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广阔的舞台,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挑战自我,体验成功!
(3)大艺术讲座
单周周四为高一年级学生、双周周四为高二年级学生实施。丰子恺先生曾提出:“陶冶身心,涵养人格”,以“艺术心烛照人生”。我们邀请在艺术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涵盖的主题包括油画、建筑、书法、相声等。在已经开设的讲座中,专家们或娓娓道来自己艺术路上的艰辛求学永不放弃,或催泪感慨艺术创作的滚打摸爬来之不易,或语重心长教导求学路上的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或敦促鼓励增添学生脚踏实地积极作为绘就宏图的不竭动力,精彩的讲座,促人内省,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实现艺术与人生的完美合身。
(4)社团活动
单周周四为高二年级学生、双周周四为高一年级学生实施。社团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自创性领地”,学校尊重、支持、培育和助力学生社团的发展,从课时、经费、设施和指导师资上予以保障,并对社团实施制度化管理,实现培养具备责任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的合格学生,为未来的人生铺砖筑瓦。
此外,“艺术写生”、“艺术节”、“经典诵读”等专题活动课程每学年开展一次。
(三)课程指向与评价
1.开启ABC课堂新模式
泛艺术课程群的建设为学校课程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新模式,优化特色课程教学。因此,我们的课堂评价指向为“ABC”:
A:欣赏、鉴赏(Appreciation)
我们要求教师在各类课程或者能够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到学科之美,课堂之美,教师之美,学习之美,习得之美,艺术之美,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B:掌握技能(Building skills)
艺术人生特色课堂应是“真学”的课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学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和掌握艺术技能。
C:链接、联系(Connection)
实施艺术人生特色课程指向艺术的人生,提倡以艺术的态度和精神观照与审视人生,即“人生的艺术化”。对于人生应该秉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以一个艺术的心去审视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人生与艺术相联系,把艺术作为提升人格修养和生命境界的重要手段。
2.串好CTL课程评价链
在特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据特色育人目标,运用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特色课程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课程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所谓的CTL评价链,指的是对课程Curriculum、教师的教Teaching以及学生的学Learning进行全方位、相辅相成的评价。
(1)对课程进行发展性评价
在特色课程实施之前,学校发放问卷调查,汇总数据进行学生课程需求的分析。同时对课程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的配置等进行预估与判断,在确保条件保障后,学校又组织校内外专家和老师团队对特色课程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商讨特色课程育人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延续;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生现有认知程度和知识结构,难易度对不同年段学生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具有时代性和较强的教育意义,能否凸显核心素养的的培育等等。课程实施中,学校组织校内巡视小组全程监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针对知识学习、动手实践、创新实验、欣赏体验等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评估,尤其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课程的满意度,我们采取定期与飞行检查的方式进行跟踪、反馈与评价,确保特色课程实施的成效。
(2)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我们对特色课程教师的评价观测点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做到教学前引导、教学中指导、教学后反思?是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否善问启迪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足够时间思考和应答?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现实价值?这一系列的评价维度和标准设置成一份网络问卷,每次的评估结束,我们就会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和宣传,树典型,立标杆,对有待改进的老师则采取面谈的方式促其跟进和提高,从而提升整个特色课程教师团队的能力与水平,确保特色课程教学的高效。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为更好地检测和提高特色育人实效,我们制定了特色课程的学习评价表,把学习动机、学习过程、成果展现、团队合作、体验提升等作为学生参与特色课程学习的观测点,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通过抽样调研,了解课程学习现状,并根据实情进行及时补位和动态调整。同时,我们把对学生艺术人生素养的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取学分制,每学期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等,由教导处、教发处和政教处组织考查,及时登录,输入学生综合评价数据库,确保学生学习艺术人生特色课程的实际效果。
四、初步成效与反思展望
(一)初步成效
1.引领学校课程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一切课程中,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包含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因素。我们努力打造的“泛艺术”课程群,不仅引导教师开发课程,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同时,校内与校外资源相结合,在相互交融对话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程体验。此外,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审美情趣素养的培育,不仅落实在教学内容上,还通过课程评价指向,引导教师通过教学组织方式体现。教师生动、幽默、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与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既获得了知识技能,又是一种艺术享受,更可以得到艺术涵养。以“泛艺术”课程群的构建和实施为抓手,引领了学校课程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2. 提升学生学习与生活品质
回顾学校十余年发展历程,根本问题在于学生进校就背负“差生”的心理负担,学习缺乏内生动力。特色高中建设的推进,通过课程和氛围建设,使学生克服进校初的中考受挫心理,在艺术教育氛围熏陶下体验学习成就感,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艺术技能,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学校培育支持艺术社团发展,以个性化培养为方向,以艺术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为核心,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开展活动并实现自我管理。社团活动时间,教学楼里往往教学声、表演声、器乐声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幅沉浸在艺术海洋中的美丽画面。在市、区级的比赛交流中,学生精湛的艺术表演,博得了一致赞赏和好评。“每周一歌”和“经典诵读”等专题活动,让学生欣赏、学习一首高雅音乐或歌曲,朗诵一篇经典诗词曲。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
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019年初搬入新校区,校园内树木青翠,绿草如茵;学校图书室、音乐教室、科技室、书法室等功能教室进行设计装修完成了墙壁装饰及美化,以及所有班级、功能教室的墙面布置和美化工作。校园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在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和冲击的同时,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功能。我们强化环境育人意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围绕整体美、自然美、艺术美相统一的目标来美化校园,营造和优化和谐发展的美育氛围。处处彰显我校浓厚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人文氛围,把构建师生共同的艺术人文家园落到实处。同时,学校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起到直观的教育效果。坚持11年办校报,《三信家园》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专业的学术研究、丰富的学生活动、优秀的作品展示,对学校进行全方位宣传。组建小路可电视台,学生独立采访、编辑、报道,用镜头发现校园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美丽校园,学生自编自导《仰望星空》、《仰望心空》两部微视频作品,曾获区级心理剧评比优秀奖。广播站承担“每周一歌”、“经典诵读”、“午间音乐”的播放任务,它不仅成为传播艺术的一个途径、更为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校园网上的学校新闻和各个栏目内容及时更新,成为对外宣传艺术教育成果的窗口。
(二)反思展望
1.办学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指南,特色育人目标是落实办学理念的方向指引,虽然我们近段时间不断梳理,但还需要结合学校校情实际,在专家指导下不断完善,为下阶段学校课程改革和特色创建成效提供坚实的基础。
2.“泛艺术”课程群建设是学校特色创建的重要举措,一是要继续深挖各类资源,进行成功经验的梳理;二是需要广泛学习,博观约取,获取审美教育理论的滋养;三是在经验与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双向互动,立足本校校情,不断实践,将特色高中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3.课程评价是落实学校课程的重要方面。我们需要基于当前存在的问题,立足于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提升,奠基学生幸福人生的考量,回应时代的需求与社会的期望,在不断思考完善中指导“泛艺术”课程群的建设与实施。
4.学校基于美术教育,但特色创建要高于美术教育。学校目前虽然硬件设施基本齐全,但软文化建设如校园文化氛围(创新实验室、艺术长廊、图书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思考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寻求资金支持,以配合学校特色建设的深入推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学校将抓住易地搬迁、特色创建的历史机遇,不断践行和完善“立信兴艺、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争取为青浦教育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