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要求
为全面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现就青浦区第二中学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二、工作目标
(一)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实现体育教学、活动、赛事、保障一体化发展。
(二)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校外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体质健康优良率力争达到70%以上。
(三)培养学生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形成“人人爱运动、班班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组织架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李文明
成员:张晓东、纪勇、钱海珍
(二)工作小组
组长:张晓东
副组长:张莹、王斌海
成员:陈国忠、刘俊豪、蒋晓迅、方伟斌、武洪亮(区内外出交流)
四、工作任务
(一)保障运动时长
1.体育课时安排:学校落实《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障学生在高中三年掌握两项2项运动技能,高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开展体育专项课(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高一入学时第一次选择,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选择),实行走班制教学模式(每周安排体育课3课时,包含:体育专项课、体能课,体育活动课2课时)。
2.30分钟大课间活动安排:每天下午开展一次30分钟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广播操、跳绳、专项运动、长跑等。在应用传统大课间活动的同时,应打破场地限制,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室内健身操、体能练习等活动,营造活力校园氛围,让学生感受运动魅力,享受到体育锻炼乐趣,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3.不少于40分钟的自主体育锻炼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各个课间10分钟以及额外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走道、转弯角等边角料的空间和体育场地,结合信息技术赋能体育锻炼,实施各种自主、集体形式的“有个性”、“有特色”、“有轮转”、“有主题”的,融合了各种体育项目元素的体能练习,还可以进行微运动(拉伸、深蹲等);结合每日的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在校内能够得到充分锻炼,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40分钟的自主体育锻炼活动。
(二)丰富项目设置
1.开展专项课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田径......
2.开展社团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
(三)开展赛事活动
1.学生运动会安排:每学年安排一次全校性的体育田径运动会和一次全校性的球类比赛项目,要求全员参与;
2.“乐动比赛日”安排(每月一次,每次至少半天,提前确定学年赛事活动安排情况);(必做任务)
3.双休日、寒暑假或其他时间等开展的体育训练营等其他学校体育赛事活动:寒暑假组织足球、篮球训练队,由足球、篮球社团课程的老师负责,同时为参与参加区学生活动节以及市级各级各类比赛;双休日及寒暑假组织对优秀体育苗子的专业指导及专项化训练。
(四)场地设施保障
1.基础场地信息:学校有一片300米环型操场、一个足球场、三个室外篮球场、一个室内篮球场、四片室内羽毛球场、一个健身房以及一个舞蹈房。
2.学校场地建设完善工作方案:为满足学生多样化运动需求,通过垂直开发、功能叠加、错时共享等方式,不断优化完善学校场地建设,实现功能空间“立体扩容”。操场增设移动式足球门,实现"一场多用",跑道周边嵌入单杠、双杠、沙坑等设施,以此来打造复合型运动场。设立健身房并配备杠铃、哑铃等基础设施,为体育生的训练提供良好的器械支持。
3.微运动空间:创新开发了“微操场”资源,有效利用教学楼的特殊立体结构以及体育馆门口的空地和大楼梯,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跑跳空间,在教学楼适当布置诸如跳格子、定点投沙包、跳橡皮筋、踢毽子、跳绳等趣味运动场地,从而突破了特殊天气下的运动空间限制,确保学生在特殊天气条件下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4.数智化设备:配备2台体质检测仪(可测身高、体重、肺活量)。1台智慧体育屏,协助学生进行部分体育项目的训练。
5.共享机制:应社会学校向社区居民对外开放的要求,学校在完成校舍场地改造后将对外开放,同时也相应管理措施、入校人员须知也会同步跟进。
(五)师资队伍配备
1.学校基础体育师资配备情况:现有专职体育教师7名,师生比符合要求。根据实际需要(专项课、活动、训练、赛事),配足体育教师人数。
2.学科教师“一岗多能”:鼓励跨学科教师发挥体育特长,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与赛事组织水平,充实体育教学力量,保障各类活动落地。
3.体育教师绩效考评机制:优化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将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训练竞赛、体质测试上报、安全保障等纳入评价,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4.校内体育教师分类培训开展情况:定期组织专兼职体育教师进行急救(AED)、“AI教练”工具使用、运动负荷监控等专题培训。
(六)实施干预指导
1.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安排与结果反馈机制:每学年2次全员体质测试,覆盖BMI、肺活量等核心指标,建立三级数字化档案,向家校反馈结果并附运动建议。
2.体质健康全过程管理办法与对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良好以下学生的指导方案:对体质未达“良好”的学生进行分级干预:“普通”类(达标未优良)类强化家庭督促;“薄弱”类(1项不达标)由学生体育骨干“1对1”结对,每周增设2次针对性训练;“高危”类(2项以上不合格)实施教师定制打卡计划,家校社协同监督。
3.通过配置运动手环等方式,以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体育活动常态化监测机制:按市、区部署配置运动手环,实时采集运动数据同步至平台。对连续未达标学生推送提醒,教师制定补练计划;每月生成年级分析报告,支撑体育活动优化,实现智能监测干预。
4.对优秀体育苗子的跟踪培养:将田径、足球、篮球、赛艇、冰壶等特长且测试优异的学生纳入校级培养计划,提供专业指导与升学支持。
(七)强化安全保障
1.教师运动安全培训:聚焦运动风险预防与应急处理,通过理论(政策规范、热身标准、应急流程)+实操(AED使用、心肺复苏、突发场景模拟)培训,确保教师持证上岗。
2.学生运动安全教育工作:体育课程渗透运动防护知识,跨学科联动讲解科学运动;每学期开展安全教育周、每月召开主题班队会,通过讲座、演练等强化安全意识与急救技能。
3.学校AED配备情况:在医务室门口配备专业AED设备,保障应急使用。
4.学校运动伤害快速响应机制:实行分级处置:轻伤立即停训、转移救治并通知班主任;重伤启动预案,拨打120、必要时启用AED/CPR,专人陪同就医并联系家长。重伤事件24小时内复盘整改,同步提供康复指导与心理支持。
5.定点医院运动伤害救治绿色通道:与青浦区中山医院搭建运动伤害救治绿色通道,确保意外伤害第一时间紧急救治。
6.学生运动意外伤害专项保险配置情况:对于学生运动伤害专项保险按照要求做到全员覆盖。
五、工作监督
校级监督电话:59727653
、 区级监督电话:6971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