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经纬

寻教育初心 悟教育本质——教师观看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活动

发布日期:2024-08-13 09:19:53   来源:青浦二中   

为进一步弘扬师德师风,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形成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024811日下午,青浦二中全体班主任老师和青年教师代表在纪勇副书记和钱海珍副校长的带领下赴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观看了法国教育经典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


剧情简介

1949年,法国乡村,一个其貌不扬、失意但是很有音乐才华的落魄音乐家马修,在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制教养院里做代课老师。一个严酷、自私的校长,一个集清洁、修理等杂役于一身的善良大叔,两名教师,几十名“问题学生”,粗暴高压的体罚在这所学校司空见惯。马修初来学校时,便受到了同事的警告:这里的孩子都是老师和家长们眼里毫无希望的学生,脾气暴躁、打架斗殴、无恶不作,毫无未来可言。马修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磨合后,马修成功组建起一个分工合理、人尽其才的合唱团,春风化雨般用音乐解除了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用爱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人性真善美的渴望。用尊重和理解让孩子们找回信心和几乎泯灭的“良知”。这群即将被人们放弃的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般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尽管马修老师最终没法像“救世主”一样彻底改变学校,但他用自己微弱的力量,用他的善良和音乐,一点一滴地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为孩子们带来了生命的春天。


音乐剧最后,是一场难以忘怀的告别。从狭窄的窗口飞出承载着无数祝福的纸飞机,高大的灰墙后面是孩子们无声的感谢与告别。没有语言,没有眼泪,只有那漫天飞舞的纸飞机。马修的音乐不能推翻那堵高耸的土墙,却穿过围墙,直达孩子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美丽的回忆。


剧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永远别说永远,凡事皆有可能。“池塘底”的孩子也有迎接春天的时候,落魄的音乐家也可以重拾曾经的理想,破碎的家庭也能重回温情团聚……只要我们有爱、有善、有耐心,一切皆有可能!


这部音乐剧以它独特的魅力给观剧的老师们提供了别样的舞台体验,无论是高还原度的情节,接地气的改变,还是令人惊叹的天籁童声,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震撼,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感动。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内心的成长和转变,他们的故事包含了很多教育的元素,也让我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只要心中有爱就有无限的可能。


观剧撷珍,润心育德。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没有慷慨激昂的歌颂,没有光怪陆离的剧情,也没有“标杆”式的伟绩。有的是为人师者,一片丹心迎春来的守望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对标校情,此次观剧颇有意义,有助于老师们寻找教育初心,领悟教育本质,同时获得更强烈更真切的教育启示: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教师应该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关注孩子的兴趣以及智能倾向所在,用心寻找学生们的点滴进步,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宽容,都会给学生们一份自尊和自信,让学生们更加茁壮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看见自己的“春天”。教育是多元的教育,教师应从多角度、全方位来评价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我进步和建立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或调皮难缠、或生性顽劣、或个性迥异、或使坏犯错。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过去、出生的家庭,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始终相信有爱有温度的教育,一定能为学生埋下一颗有爱、善良的种子。曾经相处过的点滴,被老师关爱过的温暖回忆,定能在某个清晨午后带给学生满满的力量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愿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带着孩子们向阳花开,授以希望,示以美好!

精彩感悟

节选部分精彩感悟,分享教师观剧启示。让我们一起从这些文字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寻找教育的真谛: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舞美灯光精美,小朋友的歌声纯真动听。剧中歌词“绝对没有绝对”对我们老师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每位小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谁是“绝对的好孩子”或“绝对的坏孩子”,作为老师不能从自己固有的认识定性孩子们。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观察多思考,用真心真情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每个孩子能够像风筝一样飞舞,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爱去自由翱翔。

——张聪惠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舞台上的光影描绘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作为音乐家的马修老师,被迫进入了一所满是“问题儿童”的偏远学校。这群学生在世人眼中就如同恶魔。而马修老师用他的音乐才华和无私的爱心,为一群被边缘化的孩子们带来了春日般的温暖和希望。这让我想起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人会慢慢变成被期望的样子。作为教师,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触碰和灵魂的唤醒。每个孩子都拥有可塑性,我们应当用心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用爱去引导他们走向光明。

——夏炜碟

观看了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我深受触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艺术审美素养,还通过剧情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教育启迪。剧中那些孩子曾经疏离、顽皮、自暴自弃,却在马修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慢慢变得积极、阳光。这不仅是一场教育的成功,更体现了师生间的信任与爱。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待雕琢的宝石,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接纳。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应像马修老师一样,充满热情与信念,去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李俊华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以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情节深深吸引了我。当舞台灯光渐渐亮起,孩子们的歌声如清泉般流淌,打破沉寂的空气,瞬间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希望与转变的世界。随着剧情的推进,马修老师一步步引导孩子们走向音乐的道路,他们从最初的抗拒到逐渐融入合唱的画面,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变化与成长。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教师的耐心与爱心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特别是当合唱团的歌声在舞台上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时,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和教育的温暖力量。这部音乐剧通过生动的表演和精湛的音乐编排,传递出教育和艺术能够改变命运的深刻主题,也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从中汲取到更多力量。

——邱诗琳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失业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问题少年学校,用音乐和关爱改变了一群孩子的人生轨迹的故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马修的角色超越了传统的教师定义,他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传递了爱和尊重。他通过组建合唱团,让孩子们找到了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马修的宽容和耐心,以及对每个孩子个性的尊重,成为了转变这群“问题少年”的关键。《放牛班的春天》提醒我们,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张智丽

观看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部作品通过温暖人心的故事、优美的旋律以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向我们传递了爱与希望的力量。剧中克莱门特•马修老师用音乐点亮了一群问题少年的心灵之光,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作为一名班主任,更应当用心去理解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引导他们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闪耀的星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沈 翔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着音乐梦想的马修老师来到池塘底学校,用他的特殊音乐教育感化了一群被大人定义为“问题孩子”的学生。调皮捣蛋的莫朗齐和母亲一起迎来新生活,一直想要逃离校门的贝皮诺也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星期六,因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每一位老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可教性,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寻找适当的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启迪。

——张世坤

落魄的音乐家和叛逆的“坏小孩”在池塘底相遇了,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和治愈的故事。作为一位真诚的老师与朋友,马修通过音乐和真心将孩子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引向了真与善、爱与美,重新捡拾起本该属于他们的纯真与快乐。不期然的相逢碰撞出了温情和希望,音乐代替言语传递爱与关怀,独具一格的教育方式打开了孩童们封闭的心灵,让他们学会感知,学会感恩,也学会勇敢。

——陈 蔚

在学生时代,我观看过同名电影,现在转换为教师的角色,再次赏析这场表演,感触颇深。为什么叫《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剧并不是讲述放牛娃的故事,这里的“放牛班”是指“差生班”,整场表演对于教育只字未提,却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教育该是什么样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校长的教育方式属于行为主义,他信奉的教育是“犯错、惩罚”。而马修则是人本主义,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关心爱护和鼓励学生,寻求“马斯洛需要”中最高层——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用爱去教育、用心去倾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待自己的学生都应该感知所感、想之所想,从而知之所愿,不辜负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方能在教育的海洋中行而不辍、稳健致远。

——王海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