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重生的文物 ——高二年级大艺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3-10-20 09:43:46   来源:青浦二中   

2023年1019日下午,我校2014届优秀毕业生、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师王南丁莅临我校为全体高二年级学生作了《吉金重生》的主题讲座。

王南丁结合自身高中学习经历、国外留学经历、工作经历等与同学们分享了在“艺术殿堂”中学习的快乐与成就,在“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感悟与价值。


何为修复?

最初“修复”的概念为拉丁语,原意是“寻找”,寻找原来的一部分,即恢复历史的功能性,恢复创作思维的一种动态性。

人们普遍认为,旨在恢复人类活动产品功能的任何干预都是修复。在这种普遍的修复观中,人们发现已经阐明了对人类活动产品干预的概念;即任何其他干预,无论是在生物界中还是在物理界中,因此都不属于普遍的修复概念。于是,修复从预想方案向概念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对那些人类活动产品,即应对其进行称作修复的特殊干预的人类活动产品种类概念化。这样,就会有对工业制成品的修复和对艺术品的修复的区别,如果前种修复作为修缮或复原的同义词,那么后种修复则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不仅限于对艺术品进行修复的操作差异性。其实,只要是工业产品,人们都会从小手工艺品开始的庞大系列上理解它们,显然修复的目的是恢复产品的功能,因此修复干预的性质只同实现这种目的相连。

我们知道,一件艺术品,我们必须要思考它要传达给未来什么意义,只要想到这一点,我们在实施修复这个行为之前,就会对这件艺术品的原始意思进行再认识,也就是说通过这件艺术品的物质性和 艺术品所具有的两性,即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来进行再认识。                    

所以,在修复过程中要有一个评价范围。第一,以美学性需求修复;不是适当改变预防性原状条件,而是艺术品所存在的特征以及我们所干涉的时代,如果保证形象的残留部分,就需要对支撑材料采取措施,也就是允许。第二,以历史性需求修复;其实修复是对艺术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和艺术家的互为联系性的行为。所以修复是继续评判的行为,能作的仅是我们在对材料的补充。

文物保护修护的价值

文物保护修复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通过修复文物,我们能够将历史的片段重新拼接起来,还原出它们曾经的辉煌和美丽。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我们祖先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珍视。

文物保护修复是对文化传承的贡献。文物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艺术和价值观。通过修复文物,我们能够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让他们了解和感受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文物保护修复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投资,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文物修复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修复师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文物进行细致入微的修复工作,使其恢复到最佳的状态。在修复的过程中,修复师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耐心和细心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修复的效果和质量。

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需要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修复师们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学界、社会组织和公众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修复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通过修复文物,我们能够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明的辉煌。文物保护修复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它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

王南丁学长鼓励同学们通过努力学习,为通向艺术的美丽殿堂不断积累,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