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传承榜样力量的良好社会风尚。上海市青浦区第二中学党支部在2023年“五一”期间号召全体教师开展“崇德守信 笃实善行”——向2022年“诚信之星”施德华学习活动。
l 学校全体教师收看学习了施德华英雄事迹,并撰写了学习反思。
蒋妍: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守诚信便是守住做人之根本,足以撑起一个人的脊梁。这次发布的“诚信之星”有北京市盛世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吉章、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讴象社区居民施德华、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诚城诚信博物馆馆长邓志军、广东省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硇洲岛回春药店店主豆碧珍、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湾村第一书记徐志新等10名个人。
他们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在自己的行业和领域,信守承诺,践行着自己的基本原则,成就非凡的人生。聆听了“诚信之星”的诚信追求和人生感悟后,我觉得一诺千金这四个字,是要去真正的践行并且始终如一,要靠一直以来的坚守和从一开始就坚定的信念。因此,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坚定信念,诚实守信,以诚信为信仰,以诚立身。
我们生活在一个选择多样化的世界,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基于信任这一点的。因此,以诚信为信仰,是在各行各业都要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世界上是没有“捷径”来走的,但凡能够长久下去的,都是一步步坚持下去的。
徐晓翠:习近平总书记说“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特征!”节目中这10位获得“诚信之星”称号的人物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的事迹让人由衷钦佩!卖掉房产回乡振兴乡村将曾经的贫困村大变样的徐志新;实现小麦亩产量超800公斤发展智慧高效农业的徐淙祥;自掏腰包5000万元,为带动大家诚信,再次建起诚信博物馆的邓志新;疫情期间坚持供应3500吨平价菜,守护北京大兴区居民“菜篮子”的张吉章;忍受病痛扎扫帚25000把,还清“救命钱”后,贷款购置机器招募贫困邻里一起生产扫帚的李耀梅;为了56年前一句嘱托,用大半生寻找26位烈士的亲属的施德华……节目中的这些诚信之星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言行数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践行着“诚信”这两个重若千钧的字,让人心悦诚服,深深地敬佩。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节目挖掘宣传这样的先进人物,让他们的先进事迹点亮人们内心深处的诚信之光,给全社会带来更加生动的诚信教育课,引领我们的社会向善而行,更加和谐!
张智丽:“诚信之星”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持续深化诚信宣传教育,发挥诚信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信”。老兵施德华为了完成战友生前的一句嘱托——“回来的战友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代表牺牲的战友去看看他们的家,看看他们的亲人。”他历经艰辛,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寻访到26位烈士的亲属。战火硝烟早已远去,施德华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但深藏于他内心的承诺却没有因为岁月而褪色。他用脚步丈量了茫茫人海,用诺言表达了对战友们最为真挚的怀念。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有了诚信的信念,才有坚强的心。以诚待人,人人敬;以诚做事,事事成。诚信对人,是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建设现代新型社会的基石。
任万丽:诚信是人类美好的品德;是我们心灵深处最圣洁的花朵;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走向明天的第一缕阳光。
2023年4月30日,收看了2022年《诚信之星》节目。其中,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居民、“信义老兵”施德华用自己的一生践行承诺,让我尤为感动。
退伍老兵施德华同志,为完成战友生前的殷殷嘱托,历经艰辛,耗费半生精力,足迹遍及全国,寻找到了26位烈士的亲属,给他们送去烈士生前的珍贵信息,并送上诚挚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而后,施德华还用了10年时间,收集整理了26位牺牲战友的生平资料,完成了16万字《烽火劲旅》一书,再现当年英雄们的事迹。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兑现了自己对战友的承诺。
施德华老兵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守信践诺、以诚立身的精神风貌,他是“诚信”价值理念的坚定守护者,他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漫漫人生路,我们需要一生坚守的就是“诚信”。诚,不欺心;诚,不欺人。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海纳百川。我们要向施德华老兵学习,用诚信点燃一片心空;用诚信,飞溅整片海洋;用诚信拥抱绚丽人生;用诚信构建美好世界!
附:施德华英雄事迹
为一句承诺 用一生履行
——2022“诚信之星”施德华
施德华,男,汉族,194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居民,退伍老兵。为了完成战友生前殷殷嘱托,他历经艰辛,耗费大半生精力,足迹遍及全国,寻找到了26位烈士的亲属,给他们送去烈士生前的珍贵信息,并送上诚挚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曾入围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榜”,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上海市嘉定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等。
不忘初心 战友情深
施德华出生于嘉定区安亭镇陆象村一个普通农家。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弟妹又小,懂事的他,初中一毕业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小小年纪硬是撑起了贫弱的家。1964年,20岁的施德华得知镇里招兵,他当即报名,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1967年1月,施德华服役的海军高炮独立六营,被编入中国后勤部队某中队奔赴前线,执行边境军事任务。战地气候极为恶劣,一会儿烈日、一会儿电闪雷鸣,加上蚊虫毒蛇肆虐,令人生畏!但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危,战士们士气高涨,决心在战斗中不怕流血牺牲,人人写下遗言、立下血书。
7个多月的时间里,施德华所在营,共计同敌军作战44次,击落敌机60架,击伤46架,荣立战功230人,其中,二等战功16名,三等战功214名,多次受到毛主席、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战功得来不易!战斗中,施德华所在的中队先后有26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80多人负重伤。牺牲的26名战友中,有些连恋爱也没有谈过,青春生命就戛然而止。施德华的班长倪振华,是26位烈士之一。在惨烈的对敌战斗中,他身受重伤被埋在土中,施德华见状赶忙施救,却被班长一把推开:“不要管我,快去救其他战友。”第二天,班长倪振华就因伤势过重牺牲了。
牢记嘱托 亲如一家
回国后,施德华继续在部队服役,直到1978年9月转业回到上海。作为战争的幸存者,施德华每时每刻,都在怀念共同战斗和牺牲的战友,他时常想起老班长生前的话:“大家要牢牢记住,牺牲的战友也有一个家,活着的同志要在有生之年,代牺牲的战友,去看望他们的亲人。”为了不辜负班长的遗愿和殷殷嘱托,工作之余,施德华开始走上寻找、慰问牺牲战友家属的漫长旅途。
牺牲的26位战友中,有4位是上海本地人。他同4位上海籍的烈士家属取得了联系,经常前往看望。当年的老班长倪振华,是嘉定娄塘镇人。自他牺牲后,施德华一直与其哥哥倪建华及家人保持着联系。倪振华母亲病故后,施德华还专门前往看望并吊唁,替战友行孝。
信守承诺 万里寻亲
退休后,施德华历时10多年,开始了在全国各地寻找另外22位烈士家属的征程。烈士的家属分布在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等地,地域跨度大,信息线索少,寻找难度很大。
他通过书信联系和电话查询,确定烈士家属的所在地,再通过各种途径打听烈士家属情况。当地政府部门、战友和烈士家属的亲朋或邻居得知具体情况后,都纷纷给予热心帮助。2017年,他辗转联系到了广西籍战友覃日常、李子目,在他们的陪同下前往广东信宜市经口镇,终于找到了黄绍英烈士的大哥黄琼英。黄琼英家共10口人,生活拮据,施德华千里迢迢看望他们,还送上慰问品、慰问金,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节省费用,他每次寻亲,临行前都会自备大包干粮,一路上就着白开水啃馒头,乘最便宜的车子,住最便宜的旅馆。有一次,为了寻找原一连指导员王德清烈士在辽宁盘锦市的家属,他克服路途颠簸,仅单程就花了30多个小时。当他历尽艰辛,抵达烈士家时已经半夜,感人的一幕出现了:王德清烈士一家亲人聚在一起,望眼欲穿,就为等着他一起吃饭。
《烽火劲旅》 镌刻英姿
为了记录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铭记所在中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施德华用10年时间,通过走访联系昔日战友、民政部门、烈士陵园等方面,收集整理了26位牺牲战友的生平资料。2016年底,由施德华主编的16万字《烽火劲旅》一书,终于出版问世。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兑现了倪振华班长生前嘱托,完成了原全营战友的共同心愿。
每当想起当年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回忆起那些和他们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施德华的眼眶总是忍不住地湿润。他耗费半生,踏遍全国,只为“不忘初心,信守承诺”。